阅读历史 |

第十四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李秀宁行事雷厉风行,很快给他们都安排好任务。

她欲要聚拢人手在自己手下,首先就需要大量钱粮来养人。

于是毫不瞻前顾后地令管家把鄠县所有李家的产业统算起来,表示只要是能够在短时间里转手变为钱粮的产业,即便折价亏损些她也愿意出售。

然而这实在是份极繁琐的事。

因为李家的主家从前不重视小小鄠县存储的财产,一向不过问,由着他们自行发展,所以李氏庄园中甚至没有精于算账的人才。

添置新的产业只会由管家随便记上一笔,每年各产业交到庄园的利润只要与过去年岁大差不差,便直接勾上,不会仔细核查。

——甚至连那些产业的账簿都没存一份副本在庄园里。

袁雨眠因曾帮衬长孙无垢核算账簿,从李秀宁处领来这份活计,没想到面对的会是这种状况,一时有些难以置信。
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她就算能用智脑辅助化繁为简统算,也总是需要有可供计算的数字才行。

看着鬓发花白的管家一脸愧疚地搓着手,她到底不忍,叹息一声,道:“三小姐的事情不能耽误,你可以让熟悉鄠县的人领我去李家名下产业一一查看账簿吗?”

管家自然不会推诿这个合理的请求,立刻招呼来自己在鄠县土生土长的侄儿作为向导,吩咐他领她把李家名下的所有产业都逛一遍。

鄠县不大,只有李家一个大世家在此扎根安置庄园,县城府衙里的官吏多数时候都得听纳李家的意见,经济完全依托在李家的各项产业上,所以铺面几乎不存在亏损的情况。

不过因为另有开支,所以每年赚的也没有特别多。

粮铺的掌柜把账簿从桌屉取出来,见她看过后,因收支与利润对不上而皱起眉,便絮絮与袁雨眠说起账簿上没有记的事儿:

“前些年二公子有次从鄠县这儿过,吩咐店里如果有余裕,可以接济外来的难民,所以像是麦麸、谷壳这类粗谷都拿去煮粥施舍了,没过账。这可不是我们擅作主张,二公子都说若因这个缘故难以经营,能去晋阳请他拨些款呢。”

虽说掌柜们开门做生意不该抱太重的怜悯心,但同处艰难世道,他们也做不到眼睁睁瞧着那些逃难的可怜人饿死在店门口。

因此他们就照李世民的吩咐,宁可每年少些利润,把一些本该卖作牲畜草料的粗谷熬煮成粥,施舍给逃难至鄠县附近的百姓。

——袁雨眠没想到这件事竟是有李世民参与。

虽然她已经与李世民成为友人,但李世民多数时间都忙于军务,能够见上面的机会寥寥。

她至今为止对他的了解,除他军略强之外,就是他对妻子坦率真诚的爱。

现在得到机会能从掌柜口中多问得些李世民的事迹,她自然不愿错过:“二公子是如何吩咐的?”

掌柜只当她不信自己的话,便回忆着讲详细:“二公子说他之前行军经过遭灾的地区,见到灾民为存活易子而食,很受震撼,希望能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发生,所以吩咐我们如有余裕就接济难民。”

“易子而食?”

袁雨眠愣了愣才反应过来这四个字的可怖含义,被骇得没能说出话来。

片刻后才听自己的声音问道:“有灾情发生,官府竟丝毫不赈济吗,怎么会出现人相食呢。”

她对隋到底不够了解。

虽然听李淳风一再说起隋帝杨广的荒唐,但因出生在完全不愁吃穿的星际时代,总还是抱有一些天真想法。

她的肌肤白皙细腻,香腮玉雪,十指纤纤,一看便知不曾吃过什么苦头,掌柜心中其实并不奇怪她会问出这种问题。

不过他还是忍不住摇头,叹息说:“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啊。我们鄠县距离长安城近,若是遭灾,贵人们顾及颜面或许会伸出援手帮一帮。可那些远离长安的地方一旦遭灾,想要活下去就全凭灾民自己,官府仓廪中的粮食再多也不会施舍一星半点!”

袁雨眠仍是难以置信,说杨广耽于享乐,为他自己出游而修筑运河,狂妄自大到为了取得足以留名于史的功绩而广向外发兵,她虽然都不认同,但至少从一个昏庸无道君主的角度能理解。

然而不救济灾民,失去民心便很容易将走投无路的百姓逼反,难道杨广连造反都不在意吗?

当下叛军四起的局面不可能是他所乐见吧。

她百思不得其解,猜想做生意的掌柜多半给不了自己答案,便没有继续深究这个问题,准备等回去后向李淳风提问。

稍微整理心情,她重新垂目看向账簿,问道:“所以收支不相等的部分,全部都是因你们施粥给难民的缘故吗?”

“并非是全部,其实还有不少是我们拿去赠与山中匪盗了。”

掌柜老老实实作答,袁雨眠满头雾水:“什么?”

赠与杀人如麻的匪盗?那岂不是养虎为患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